將過去的2014年,國內鋼鐵工業低迷依舊,行業需求不振的大勢仍未見改觀,地方大型鋼企資金鏈斷裂、停產破產的新聞不時上演。
對此,劉海民認為,目前國內鋼鐵業陷入經濟效益困境,主要是行業運行機制存在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而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起了助推作用。
在他看來,目前國有大型鋼企已成行業虧損主力,亟須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轉換機制,煥發活力。政府重在建立和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體系,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打開準入和退出兩端通道,行業自然會趨于好轉。
同時,因為宏觀經濟下滑,銀行貸款對鋼鐵工業加速收緊,2015年要集中防范因信貸收緊帶來的行業資金鏈系統性風險。
應解決鋼鐵業運行機制問題
新京報:去年的10月份,國務院曾出臺鋼鐵業化解產能的整治方案,要求全國范圍內壓減鋼鐵產能8000萬噸,時至今日收效如何?
劉海民:這個指標按文件規定是到2017年完成,從數字上來說各地一直在壓減。其實我不太關心這些數字。其原因,一是這里面可能存在一定水分;再有,這種靠計劃分配指標的方法本身就不太贊同,因為行業困境的要害不在于此。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行業運行機制問題。
新京報:你提過鋼鐵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機制失靈,目前行業情況是否有所好轉?
劉海民:今年1-9月份,國內重點鋼鐵企業的粗鋼產量增幅排行中,有兩家增長超過100%以上,最高一家增長162.5%;同時,可以看到有兩家減產100%,就是年初以來一直停產,再如山西海鑫等鋼廠,實際已經停產幾個月了,累計起來減產幅度很大。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市場失靈并不是整個行業全部失靈。總體來看,行業處于深度調整期,在向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向過渡。我的“市場失靈論”是說,企業經營行為尚不能靈敏地對競爭能力做出反應,有的企業虧損十分嚴重,資不抵債,仍堅持不減產,這就使鋼鐵行業整體處于盈虧邊緣徘徊。
政企職能錯位導致市場機制失靈
新京報:行業出現市場機制失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劉海民:業內對鋼鐵行業問題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一直以來,行業里習慣把鋼鐵業經濟效益低迷的原因歸為原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萎縮和嚴重產能過剩。這三條基本都是外因,理由都不充分。
劉海民:首先,鋼鐵利潤率與鐵礦石價格并無明顯相關關系。今年礦石價格總體下滑,鋼鐵行業平均效益水平好轉卻不明顯,主營業務仍在虧損邊沿。其次,需求方面,與歐美等國家金融危機之后,鋼材市場驟降30%以上相比,國內鋼鐵消費只是沒有保持過去的高速增長,但也基本上未發生絕對量減少,只是增速下降而已,很難說是需求“萎縮”。
再有,所謂的“產能過剩論”也站不住腳,很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鋼鐵行業,但平均利潤能保持6%左右甚至更高的水平,說明這些行業自發調節能力很強;而鋼鐵行業中,部分企業一直虧本生產仍然不減產,所以根本上是運行機制存在問題。
新京報:行業運行機制中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劉海民:第一是政企職能錯位。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稅收等原因,默許、縱容甚至強令企業擴大鋼鐵產能,在企業虧損的狀況下給予當地鋼鐵企業大量財政補貼和輸血。此外,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救助內部虧損的子公司,也是原因之一。
其二,整個行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國企與民企之間的不公平競爭上。
再有,就是國企機制的落后。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陷入嚴重虧損,部分原因是受民企不合理的低成本擠壓。但也不能不承認一些企業存在投資重大失誤,在經營機制方面存在人員能進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薪酬能增不能減,產線能開不能關的問題,其背景主要是當地政府和“集團”的干預和救助。
“混改”不是擴大國企地盤
新京報:按照你的說法,鋼鐵行業的根本問題還是需要機制的轉變和改革。
劉海民:對。要解決鋼鐵業的問題,關鍵還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國有與民營的關系。必須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把環保排放和產品質量作為兩項監督的硬性指標,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應該相同標準,嚴格監控。
另外,還需要建立一種市場退出機制,一種通暢、進退有序的市場環境,妥善解決退出企業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有進有出,這個市場才能良性運轉,產業才能不斷進步。在這種機制之下,政府只要做好規則制定和監管工作,通過市場的力量自然可以對行業進行優勝劣汰。
新京報:你還曾提到國內的大中型鋼企必須改革,原因為何?
劉海民:還是來看數據。今年1-8月份,中鋼協統計的88家大中型鋼企累計利潤是162億元,這里面還包括礦山和非鋼產業創造的利潤;而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規模以上鋼鐵冶煉壓延行業(不包括鐵礦行業)的利潤為508億元。換句話說,大中型企業以外的中小鋼鐵企業實現利潤至少有346億元。而大中型162億中如果減去寶鋼幾十億利潤和個別民企的利潤,國有鋼企總體上是虧損的,有若干家企業平均每個月虧損億元以上。所以,可以說國有鋼企已經成為行業主力虧損大戶。
新京報:具體如何改革?
劉海民:目前一個契機是“混改”,通過對國有大型鋼企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視跨所有制、跨層級(如中央與地方國企)、跨省市的兼并重組,實現股權多元化,減弱企業的政府附屬物色彩,強化利潤導向,杜絕不計盈虧“虧著干”現象。
其次,通過跨區域的兼并重組,也可以消滅目前市場上低價同質化產品的競爭。比如,通過對京津冀區域內的鋼企進行產業整合,區域內的同質化產品就自然消失,惡性競爭的局面就會得到解決;同時,因為全國是統一的流動市場,可以杜絕兼并重組導致地區性的價格壟斷問題。
新京報:改革的同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劉海民:實際上,行業內已經有混合所有制成功范例,比如一些國有大企業的子公司是收購來的民企,國企只控股和實施監督權,經營班子和運行機制還是原來的,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國企病”。我認為,首先要弄清“混改”目的是什么,應該是把國企目前的僵化機制轉變成適應市場配置資源的民企機制,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而不是簡單地擴大國企的地盤。
(關鍵字:鋼鐵工業 大型鋼企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