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期貨交易所的螺紋鋼期貨上市已有4年多了,在這4年里,螺紋鋼期貨逐漸活躍,與現貨的相關性日益加大,這也使得過去對期貨不甚了解的國內鋼廠、貿易商越來越積極的運用螺紋鋼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穩定企業的經營。作為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螺紋鋼期貨已經成為國內投資者以及現貨企業普遍關注的熱點品種。正是由于螺紋鋼的成功,相應產業鏈上的其他品種也在備受關注。隨著焦炭、焦煤期貨的上市,國內各大交易所也將下一個上市目標品種瞄向了鋼鐵產業鏈上對成本影響最為顯著的鐵礦石。而作為全球衍生品交易的龍頭,芝商所(CME Group)率先于2012年5月推出了全球第一個電子交易的基于TSI鐵礦石指數結算的期貨合約。
一、全球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發展綜述
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鐵礦石可以說是金融化最晚的大宗商品之一。全球的第一個交易所交易的鐵礦石衍生品——鐵礦石掉期合約誕生于2009年,芝商所也于2010年上市了鐵礦石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不同于我們熟知的電子交易期貨合約,它是一種場外交易合約,買賣雙方通過中間經紀商(IDB)人工撮合成交之后再登記到交易所進行清算。經過最近三年的蓬勃發展,鐵礦石掉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熟悉并積極應用與鐵礦石的套期保值中,全球鐵礦石掉期的年交易量超過1.2億噸。但是,隨著企業與投資者對鐵礦石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不斷增大,掉期這種場外交易衍生品的局限性也愈發顯現。相對于電子期貨交易,鐵礦石掉期目前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沒有公開統一市場報價,導致價格不透明,信息不對稱;場外交易通過經紀商(IDB)人工電話成交和登記,交易速度難以提升;場外交易商(IDB)傭金費用高導致交易成本較高,等等。
二、芝商所鐵礦石期貨合約概覽
為了進一步推動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芝商所于2013年5月13正式推出了電子交易的鐵礦石期貨,引領鐵礦石衍生品進入電子化時代。該合約的規格如下:
自推出電子交易鐵礦石期貨之后,芝商所鐵礦石產品的的交易量逐日提升。截止目前,芝商所的鐵礦石期貨月均交易量約為120萬噸,持倉量在220萬噸左右。
三、企業如何通過芝商所鐵礦石期貨進行套期保值
作為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中國每年進口鐵礦石超過7億噸。隨著鐵礦石定價模式從長協固定價向指數浮動價的轉變,我國的鋼鐵企業所面臨的成本波動風險日益加大。而芝商所的鐵礦石期貨為鋼鐵企業提供了套期保值、鎖定價格風險的有力工具。這里,我們通過一個鋼廠進行買期保值的案例來說明如何運用芝商所鐵礦石期貨對沖礦石成本的上漲風險。
案例情景設定:該鋼廠以月度指數定價的方式采購鐵礦石,每月礦石現貨采購價格為當月TSI鐵礦石指數的平均價。
經過計算我們發現,通過在6月1日時以115美元買入8月的TSI鐵礦石期貨合約,無論市場上漲或下跌,鋼廠已經將8月的指數礦采購價格成功鎖定為115美元。這個保值案例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完美的保值效果,其中蘊含了一個原理:鐵礦石現貨使用TSI指數月均價來定價,而芝商所鐵礦石期貨合約到期時也使用到期合約月份的TSI指數均價來進行現金結算,這就使得期貨結算價和現貨結算價100%收斂,從而實現非常好的保值效果。但現實操作中,由于很多時候現貨定價使用的是普氏指數而非TSI指數,企業在保值中也需要考慮兩個指數之間的價差(約為0.5-1美元左右)并作出相應調整。
(關鍵字:鐵礦石 衍生品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