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面臨的通貨緊縮風險正引發外界密切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稱,歐元區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通貨膨脹數據過低,對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構成風險。
據外媒報道,5月13日,拉加德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部分國際組織領導人舉行會議。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拉加德稱:“我們所看到的即將來臨的風險,一個就是持續走低的通貨膨脹率,尤其是歐元區,而這一現象在發達經濟體則更為普遍。另一個就是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QE)規模對新興市場造成的溢出效應。”
談及全球經濟狀況時,拉加德表示,因為發達經濟體的復蘇,(全球經濟發展)情況正在逐漸變好,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3.6%,明年有望達到3.9%。
今年以來,歐元區陷入通貨緊縮局面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其通貨膨脹數據也一直不甚理想。4月30日歐盟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歐元區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初值年率增幅為0.7%。盡管4月CPI數值較3月0.5%的增幅有所擴大,但與經濟學家們預期的0.8%增幅仍存在小幅差距,而且與歐洲央行接近2%的目標相去甚遠。
與此同時,拉加德提及的其他主要經濟體中,中國以及日本的情形也不容樂觀。
中國國家統計局5月9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4月CPI同比上升1.8%, 創近18個月以來新低。相較3月同比上漲2.4%的升幅有所縮小,低于預期,此前市場預期4月份CPI升幅或為2.0%。同時,4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0%,這是PPI連續第26個月出現下降,且已經在通縮區域維持了兩年多。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經濟已現通縮隱憂。全球復蘇力度并不能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上漲的壓力,從輸入型通脹、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來看,CPI和PPI都有通縮的征兆。
對于日本,通貨緊縮更是一點都不陌生。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則造成日本國內經濟發展持續低迷,直至今年,日本才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預期局面。然而巴克萊近期卻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日本央行最終會發現維持通脹預期是個錯誤。
巴克萊認為,如果把CPI看作是“下游價格”,那企業產品價格指數就應該是“上游價格”。而之前3月日元貶值造成的通貨膨脹逐漸消失已造成兩者之間出現背離情形。巴克萊認為,東京大學每日價格指數顯示消費稅帶來的通脹可能會讓日本央行失望,預計日本央行將在6月貨幣政策會議(MPM)上最終向下修正通脹預期,同時期待日本央行屆時推出進一步寬松措施。
(關鍵字:歐元區 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