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白性如,他和記者預想的不太一樣,格子襯衫外搭夾克服,步履矯健,思維敏捷,笑起來像個“老頑童”。
沒有多余的客套,在眾人坐下后,他搶先一步開口道:“我們這些老同志啊,還是很關心有色金屬行業的,感情的作用吧。”看著他臉上洋溢的笑容,記者感受到了老一輩有色人對有色行業的真誠熱愛,也看到了這份事業為他們帶來的不朽青春。
白性如1965年從天津大學畢業,進入有色冶金設計總院(現中國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色院或中國恩菲)工作,前前后后在這里工作了33年。
以科技報效祖國
說起白性如的故事,得先從他的經歷開始。
白性如是江蘇人,在山東生活了11年,后來到天津上中學。白性如坦言,他這個人很要求進步,學生時期就是班里的好學生,政治追求方面也從沒落下過。在填報大學志愿時,白性如一心想要學習高尖端科技報效祖國,第一志愿便報了北京航空學院。可誰知道,他最終等來的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的《錄取通知書》。考慮到天津大學離父母近,精密儀器系聽起來很“時髦”,白性如覺得也不錯。
白性如真正地與有色金屬行業結緣,是在1965年的夏天填報工作志愿時。“我特希望在北京工作,首都北京可是毛主席待的地方,是令人向往的地方!”1965年7月份開始招聘,白性如看到有一個單位名為有色冶金設計總院。“總院這兩個字聽起來挺厲害,地點又在北京,是個不簡單的大單位。”他下定決心,第一志愿就填報了這里。
1965年8月1日,有色院錄取名單公布,這一次白性如終于榜上有名。激動的白性如在家收拾完行李,便立馬奔赴北京到院里報到。“當時規定的報到截止日期是8月31日,我8月8日就來了,是當年第一個來報到的!”說起剛到有色院的往事,白性如一臉的驕傲與自豪。正是從這個夏天,白性如開啟了他人生的有色之旅。
在白性如的記憶中,有色院的工作和居住條件都很好:每人有一個大圖板,桌子挨著桌子,一個辦公室能坐15~16個人,討論問題很方便,也很直接。在白性如入職的前一年,有色院將各個科室改為設計大隊,首先依托金川工程成立了305大隊。正因如此,在北京的熱乎勁兒還沒過,白性如便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時代號召下,先到金堆城鉬礦,再同眾多恩菲人一道,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的大西北——甘肅金川886廠(金川集團前身)參加“三線”建設。就這樣,白性如在金川“直把他鄉作故鄉”,一干就是一輩子,用行動真正地將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
“我是把工作看得很重的人”
在金川二期工程中,白性如承擔儀器儀表設計工作。當時,有色院工藝專業提出了一項先進的冶煉工藝標準——保證鎳閃速爐內負壓恒定在3毫米水柱。采用此標準,可以在保障冶煉效果的同時,有效減少燃料消耗,實現節能減排。
“鎳閃速爐生產的全過程必須在負壓狀態下進行,否則車間就會煙氣彌漫。”白性如直言,“然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恒定保持在3毫米水柱這么小的負壓是十分困難的,這個標準對儀器儀表專業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怎么辦呢?為了保障“3毫米”標準,白性如硬著頭皮,帶領團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設備調試過程中,他和團隊在控制室緊盯儀表數據,就算數據突然從3毫米變成2毫米,他們都會第一時間沖出儀表室,迅速爬到幾十米高的閃速爐上面,逐項檢測爐頂儀表的工作狀態是否正常。“負壓檢測看起來很簡單,只要在閃速爐拱頂處預留一個小孔,插入儀表的導壓管,再接到壓力變送器上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儀表室就完成了。理論上是這樣,但實踐中出現過很多問題。”因為閃速爐內煙氣大、小顆粒多,儀表堵管的情況在試車過程中就出現了好幾次。為此,白性如和團隊穿著有色院發的輪胎底翻毛皮大皮鞋,一次次頂著熱浪爬到爐子上進行調試。經過無數次的反復,他和團隊最終解決了堵管難題,保障了工藝要求的“3毫米”標準。
鎳在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和熱能,如果不經處理就排放,不僅嚴重破壞環境,還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為此,金川提出了鎳冶煉煙氣制酸工藝的研究。對于儀器儀表專業而言,主要是控制整個閃速爐煙氣系統在負壓下運作。經過各方反復商討,白性如決定在60多米高的“人字管”上安裝一個φ2000mm調節蝶閥。“蝶閥需要耐高溫、耐腐蝕,這也是當時有色項目用過的最大蝶閥。”安裝過程中,因為沒有經驗,施工單位人員找到白性如,讓有色院的技術人員上去看一下。“施工安裝的環境十分困難,施工用的腳手架都是竹子做的,扒上去晃晃悠悠,我們戴著安全帽,小心翼翼,心里相當緊張,手心里都是汗。”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白性如和團隊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懼,指導施工單位處理好蝶閥的安裝問題。
濕法冶煉的儀表設計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有些儀表要防腐蝕,有些儀表要耐磨損,強酸、強堿、高壓的環境都是常事。平時不拘小節的白性如,在確保儀表與介質“親密接觸”方面,煞費苦心,嚴格苛刻。在濕法冶煉鎳氫還原生產工藝中,為保障生產順利進行,白性如和團隊設計了氫氣閥門和空氣閥門動作的機械聯鎖控制裝置,還配置了一個密封性很好的盲閥。“經過投用后的反復實踐,這套東西效果還可以。”白性如謙虛地說。
當記者問及工作中的艱辛時,白性如擺擺手說:“我這一輩子,95%的時間都在為鎳服務。這幾十年的工作,我一直覺得平平淡淡,沒有什么大起大落,院里做設計,現場施工服務,外界因素都沒能影響我的工作,我是個把工作看得很重的人。”
類似的話語,記者在同白性如一樣的恩菲人口中聽到的次數數不勝數。或許,這就是老一輩恩菲人對行業質樸的熱愛,也是根植于內心深處,無需言語的初心與使命。
當一個個設計在金川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一個個應用在金川鎳冶煉項目中得到釋放,在恩菲人的助力下,我國鎳工業展開騰飛的翅膀。
“現場工作才是真刀真槍”
“院內畫圖,紙上談兵;施工投運,真刀真槍。”這16個字,是白性如幾十年的工作信條。
“年輕同志一定要特別重視現場工作!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要學以致用,要多交流。”白性如說。現場是施工設計的第一線,是土建、工藝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矛盾和問題最容易出現的地方,工程設計必須配合優質的施工服務,才能達到預期的設計意圖。
“現場工作”是白性如的口頭禪,這詞也是從他最懷念和敬仰的好老師、好同事,有色院火法冶煉專家——顧凌霄身上學到的。在金川鎳閃速爐項目中,當時60多歲的顧凌霄還常常拉著40多歲的白性如在現場跑上跑下研究問題。受顧凌霄的影響,白性如經常花大把時間深入施工現場,同各工藝方開會討論,全面吃懂吃透工藝要求,有時候施工圖上的一個小圈圈、小黑點,都要去現場和施工人員共同商量好幾天。
有一年,冶金部組織人員到俄羅斯考察羰基鎳項目。因項目對自控要求極高,作為設計單位的中國恩菲特別派出了工藝專業的顧凌霄和儀表專業的白性如二人前往考察。在俄方的工廠里,一個設備上3個相同的儀表引起顧凌霄的注意。為此,他對俄方企業百般追問,俄方才肯透露些許信息:“保險和安全比一切都重要。”這個細節被白性如深深記在腦海中,也正是這一細微的發現,讓恩菲成功打響了羰基鎳生產技術的“第一槍”,使我國羰基鎳生產工藝實現突破,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繼加拿大、俄羅斯工業化生產后,第三個全面掌握羰基鎳生產工藝的國家。
(關鍵字: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