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的2023年(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銅業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本屆論壇以“‘銅’享百年風華路,直面挑戰新征程”為主題。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和云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宗國英為大會致開幕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原一級巡視員夏農、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寇杰出席會議,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田永忠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張銘出席會議并致辭。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有色處處長王中、國際銅研究組秘書長保羅·懷特和日本金屬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名井肇以視頻形式致辭。昆明市政府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畢昆閩;中鋁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銅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許波;中國銅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高貴超出席會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陳學森主持大會開幕式。
葛紅林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銅礦采選、冶煉、銅材深加工、再生銅回收利用、稀貴稀散金屬綜合回收等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更加完整和更有韌性,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取得了一系列高質量發展成果:一是銅產業的第一大國地位更加鞏固,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二是銅產業的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關鍵技術不斷攻克,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產業布局持續優化;三是國際產能合作成效斐然,有效提升了我國銅產業鏈供應鏈的保障能力和發展韌性;四是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成為高度自覺,技術能耗指標顯著進步,環保治理領先國際標準,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五是創新引領工藝技術和裝備再上新臺階,在裝備大型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方面,實現了持續創新和突破。
在我國銅產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銅產業依然存在不少堵點痛點: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海外資源開發風險不斷抬升;速度情結導致供需錯配產能過剩;缺乏國際化大型礦業公司。為加快提升銅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葛紅林提出5點建議:一是提升補短板能力,夯實資源保障基礎,突破銅礦產資源的常規技術及資源的認知,加大國內資源勘查和現有礦山深邊部找礦的科技力量和資金投入,強化銅礦產資源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加強國內外再生銅資源綜合回收利用。二是提升自我修復能力,加快銅產業健康發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提升銅產業集中度,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先進的行業風氣。三是提升產業耦合能力,構建綠色循環生態圈,積極主動推動有關部門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各骨干企業要制定碳達峰路徑,加快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加快實現資源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四是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增創銅產業發展新動能,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科技合作,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生產運營中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五是提升稀有金屬開發能力,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充分發揮技術、裝備等優勢,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投入,贏得稀有金屬資源的最大化獲取和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關鍵字: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