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巨頭嘉能可的命運近日牽動市場神經,作為全球最大的上市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財報惡化或是大宗商品市場萎靡不振的直接寫照。
近日嘉能可公司在股東壓力下宣布擴大債務削減規模,今年停止付息,這更讓投資者感到商品市場的低谷似乎還沒見底。
但事實上,一家貿易公司的命運或許并不能左右行業的未來,即使破產,無非就把業務賣給其他公司,誰會在乎運小麥或者大豆的貨車上寫的哪家公司的名字呢?
無論嘉能可沉浮幾許,大宗商品的長河仍將源遠流長。
作為交易商 嘉能可更像是礦企
盡管嘉能可主營貿易業務,但它是重資產型貿易商,尤其是收購了Xsrata之后,嘉能可實際變成了附帶交易業務的礦企,而不再是純粹的貿易商。
如果作為純粹的貿易商,利潤來源主要靠貿易規模,而對商品價格的波動是免疫的。而且嘉能可屢次聲稱,能夠用貿易業務的盈利對沖上游業務的風險暴露。但事實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后,嘉能可上游業務的風險敞口已經過大,遠高出貿易業務的覆蓋能力。
受到全球需求減弱和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影響,嘉能可上半年凈虧損6.7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凈賺17.2億美元。
同時,嘉能可CDS息差過去幾天已經擴大了三倍至450基點,這說明市場對嘉能可的風險更加悲觀。
這種悲觀或許連嘉能可管理層也沒有料到。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及,嘉能可管理層在與股東見面后態度出現180度大轉彎,隨即宣布將債務削減規模從原先的十分之一擴大至三分之一,三周前曾信誓旦旦承諾繼續的支付股息也被砍掉。
嘉能可此舉終于得到投資者認可。消息公布當天,嘉能可在倫敦股市一度上漲11%。
嘉能可到市場意味著什么?
作為行業巨頭,嘉能可被視作商品市場的晴雨表。嘉能可落得今日境地,也是受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拖累。
在多種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至數年新低之際,嘉能可的財務報告令人大跌眼鏡。嘉能可上半年凈虧損6.7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凈賺17.2億美元;營業收入出現了25%的同比降幅,至857億美元。
但正如前文所述,嘉能可的虧損更多來自上游礦產業務不濟,而非貿易業務。嘉能可是否會破產只有它的股東最關心,并不會對行業形成全面打擊。
嘉能可2012年以2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Viterra就是個很好的解釋。
也就是說,嘉能可的業務可以被賣給其他公司。也許放貸的銀行可能為此蒙受損失,但這就是他們該承擔的風險。不過應該看到好的一面,比如其他交易商將會更加謹慎對待自己的財務狀況,這并不是壞事。
在現在這個階段,越是純粹的貿易商,經營狀況反而越好。
(關鍵字:大宗商品 嘉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