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通訊技術,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改造原有生產方式及商業模式,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實現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互聯網+”是“新常態”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備要素和戰略機遇。
“互聯網+”
對傳統工業的影響
“互聯網+工業”可以縮短生產周期、減少原材料用量、降低工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可以對市場需求迅速反應,深度發掘細分需求;并能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數據雙向流通,實現產品個性化、制造服務化,以市場數據驅動技術研發,從而形成自下而上的生產導向。
因此,工業的轉型升級要求傳統工業擁抱“互聯網+”,讓工業企業互聯網化,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的轉變。基于互聯網與工業的特點,當前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存在一定的演進規律。
融合創新基本沿著產業鏈下游的消費品向中游裝備及上游原材料行業延伸,越靠近最終用戶的行業越容易與互聯網融合。消費品最靠近消費者,成為率先與互聯網融合的行業,社交營銷、個性化定制、眾包研發等創新模式多源自消費品企業。在產業鏈傳導機制的作用下,中游裝備行業智能、柔性、可重構的生產體系應運而生,涉及采購、研發、運維服務等環節。上游原材料行業融合進程滯后于下、中游行業,目前僅在生產監控等局部領域得到應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
中國B2B電子商務發展趨勢
2016年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次提出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生產端供應鏈拉動經濟增長,成為B2B電商發展的新機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在傳統經濟形態下,生產者無法了解合理需求量;而在B2B電商平臺經濟形態下,生產者可以根據大數據了解購買方需求,B2B電商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高效連接的功能,實現上下游供需的高效對接,幫助企業化解產能過剩、流通成本高、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中國電子商務2015年交易額達18.3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增幅上升5.1個百分點。其中,B2B電子商務交易額13.9萬億元,同比增長39%;網絡零售市場規模3.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
“互聯網+”對傳統工業
及銅加工行業的影響
銅加工行業作為上游傳統原材料行業,在電子商務方面參與的時間比較晚,參與的程度也比較低。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部分銅加工企業開始積極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營銷,目前主要參與形式:一是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獲取訂單信息。二是通過第三方綜合信息平臺如阿里巴巴、慧聰網等發布產品信息,獲取訂單信息。三是通過商業網絡推廣,提高網站點擊率。
“互聯網+”對傳統工業的影響正逐步從信息傳播、銷售渠道層面過渡到供應鏈及整個價值鏈,從把互聯網當作工具,到以互聯網思維設計產品進而運營企業、重構企業組織。
“互聯網+”傳統產業的本質是在線化、數據化,只有把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只有在線化后才可以實現數據的沉淀、積累、挖掘和使用,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計算,反過來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
傳統銅加工企業的營銷模式是企業自行組建銷售隊伍,以上門推銷、電話營銷、展覽、廣告宣傳等線下銷售模式為主。傳統營銷模式的弊端是:點對點、成本高、效率低、層級多、時空限制較大,客戶把控難度較大,容易流失。
雖然部分銅加工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或者嘗試在阿里巴巴、慧聰網、環球資源等信息網站發布產品信息,進行網絡推廣宣傳,但這些都只是初級的網絡營銷與信息推廣,與“互聯網+”行業的概念相差甚遠,只有實現了銅加工產品的交易在線化、數據化,才是真正的銅加工產品的電子商務。在這方面,鋼鐵行業走在前面,如找鋼網、五礦電商、上海鋼聯等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日交易量均在萬噸以上。在有色金屬材料電子商務方面,目前專業的電商平臺還很少。
“互聯網+”銅加工生產管理,促進銅加工企業生產智能化。通過對銅加工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等技術,建立新型的生產組織模式,實行實時監測、定位追溯、調度指揮、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等功能,實現生產組織模式和組織架構變革,有效地使銅加工行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產運營效率、實現安全可持續發展。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銅加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過程,通過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的打造,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實現中國銅加工產業的工業4.0。
技術研發方面,目前銅加工企業的技術研發多是封閉式、模仿型的,很多銅加工企業沒有研發中心,產品大路貨、低檔次;“互聯網+”技術研發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開放性、共享性,通過開放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源,實現研發設計由企業內集中控制向企業外分散控制的轉變。小米、海爾等許多國內企業已經成功開展了眾包服務,如海爾帝樽空調就是眾包設計完成的產品,其圓柱外形來自電子行業研發團隊,隱藏式顯示窗則來自汽車設計團隊。
銅加工產業開展
“互聯網+”的建議
傳統企業在互聯網轉型中,最難轉變的還是思維、觀念和習慣,銅加工企業要積極轉變觀念,認真學習互聯網思維的特征和法則,不斷進行自我變革;首先要在在線交易習慣培養、網絡營銷技巧等方面下功夫。其次要從生產推動型生產模式變革為消費(客戶)驅動型生產模式,實現銅加工的柔性制造。
借助互聯網在研發、設計方面實現與用戶的充分互動,銅加工企業可嘗試搭建開放共享的“互聯網+”創新平臺,通過開放平臺實現用戶在線體驗和互動設計,并與企業研發、營銷、供應鏈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將符合產業政策并有一定信息化基礎的企業立為標桿,打造“互聯網+”銅加工示范企業,包括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數字化工廠(車間)示范企業,以示范企業帶動銅加工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引進“互聯網+”技術和人才,包括引進互聯網專業人才,定期邀請互聯網人員為銅加工企業培訓互聯網技術與知識;資源對接,與各大互聯網企業建立長期的資訊、幫扶、人才交流等關系,讓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深度交流,便于進一步合作。
銅加工企業可借助“互聯網+”創新營銷模式,分階段、分步驟穩步推進電子商務的實施。第一階段,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模式,重點以線上營銷模式為主,充分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宣傳推廣,也可以自建門戶網站并設置網上商城,形成企業自己的網絡營銷平臺。第二階段,將企業的生產系統、庫存系統、采購系統與電子商務平臺對接,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數據化、在線化。通過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改變商品流通業態和格局,將下游市場需求與上游生產緊密結合,倒逼銅加工行業轉型升級。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對消費者的偏好和數據精準預測,反過來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精準化。
綜上所述,“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被明確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已成為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工具。在當前新常態經濟下,銅加工行業只有牢牢把握住“互聯網+”戰略帶來的時代機遇,順勢而為,積極擁抱“互聯網+”,讓銅加工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全面推動銅加工生產、營銷、技術的創新與變革,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字:銅加工 中國銅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