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8日凌晨3點,美國聯邦公開政策委員會(FOMC)將公布最新的1月利率決策,此前美聯儲在去年12月開啟了2006年來的首次加息。不巧的是,此次議息再度遭遇全球市場震蕩:1月26日,中國A股暴跌至2800點下方,美股道指盤中狂瀉100點。
截至同日收盤,標普500指數跌幅1.56%,道指收跌1.2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跌1.58%;歐股全線下挫,富時泛歐績優300指數收跌0.73%,德國DAX40指數收跌0.29%。此外,亞太市場也一片慘淡——日經225指數收盤跌2.3%,韓國首爾綜指收跌1.19%,香港恒生指數收跌2.5%。
當前,主流觀點則預計,美聯儲在一季度不會加息。此外,在剛剛閉幕的達沃斯論壇期間,被多次提出的一問便是——美聯儲去年12月加息加錯了嗎?
在論壇期間,曾準確預言2008年金融風暴的“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Roubini)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12月加息太早了,且下一次行動可能要等到今年6月。“美國去年四季度增速看似會非常疲軟,加之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包括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這意味著通脹可能會進一步下行。”
與魯比尼觀點略有不同的則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他在同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美國自身經濟而言,加息沒有錯,且加息幅度也非常有限,但加息對于全球而言卻傳遞了一個恐慌信號——低利率時代結束了,利率只會上行,不會再下降了,這個信號結束了50年的債務周期。”
美聯儲加息加錯了?
最為權威的加息風向標即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美聯儲基準利率期貨市場(FedFundfutures),其參與交易的主要是全球的機構投資者。根據CME最新發布的加息概率,1月28日加息的概率僅10.7%。
其實,眼下對于加息正確與否的爭論有些“后見之明”(hindsight)的意思。當去年12月加息之時,市場總體持有積極意見,甚至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官員呼吁美聯儲盡快加息,以減少市場焦慮情緒。
只是進入2016年后,全球市場便頻頻巨震,以A股為首的亞太股市、歐美股市暴跌,新興市場貨幣也動蕩不已,其頻率之高、幅度之大、遍及范圍之廣令人措手不及。此時,市場更是發現了美聯儲的零利率“定心丸”已經不復存在,于是市場紛紛開始質疑加息是否加錯了?
支持“加錯”的佐證之一是1月公布的美國消費者物價數據。該數據在去年12月意外下滑,美國去年12月CPI環比萎縮0.1%,同比上漲0.7%,雙雙不及預期;美聯儲最為看重的以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在去年11月錄得1.3%,持續低于2%的目標。
“美聯儲在去年12月加息前并未看到這一數據,否則可能會三思。”仲量聯行印度主席AnujPuri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其他的數據還包括商業庫存和銷售月率,美國商務部(DOC)于1月15日發布報告稱,美國去年11月商業庫存和銷售月率雙雙減少,意味著美國第四季度經濟大幅放緩。
另一種支持“加錯”的觀點是,在全球寬松、市場動蕩之時,美國加息將加劇其他市場波動,最后進一步對美國產生“負反饋”。例如,美元隨著加息進一步走強,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新興市場的美元計價債券變得更貴,市場信心降低,動蕩在所難免。同時,美元走強對于美國出口較為不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美聯儲是全球最為獨立的央行,其貨幣政策的制定完全基于通脹(2%)和充分就業(早已達標)這兩大指標,同時要兼顧宏觀審慎,即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后開始)。
由此而言,美聯儲加息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去年12月時美聯儲主席耶倫就指出,由于就業市場閑置問題自2015年稍早“明顯地消退”,對通脹率回升至2%保持合理的信心。她強調,不要過度看重首次加息的重要性,且貨幣政策此后會繼續維持寬松。
對于美元以及海外風險,耶倫認為,盡管美元走強打擊了出口,但強勁的國內消費起到了中和作用(美國國內消費占總消費的85%),因此加息條件已經滿足,且海外風險將有所緩和。
全球動蕩加息非唯一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加息打擊的是全球風險偏好和市場信心,但其也非單一因素。
縱觀全球股市,A股的疲軟并非特例。今年以來,多國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股市分別下跌8%~15%不等。在油價持續下跌、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市場開啟“risKOff”(風險規避)模式。
對中國而言,除了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內部因素不容忽視。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表示,從消息面來看,“大股東減持禁令到期、新股供應恢復、人民幣匯率波動、外匯儲備下降、宏觀數據疲軟、流動性緊縮等事件接踵而至,首周實施的熔斷機制更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場恐慌。”
“在央行流動性不斷釋放的背景下,指數震蕩企穩值得期待。但因投資信心及基本面并不支持股指走強,中期弱勢仍將延續。”諾亞財富研究院表示。
對于屢遭“恐慌性拋售”的美股而言,回調早就是理所應當的動作,畢竟此前的三輪QE大大助推了資產價格泡沫。
其中均值回歸和油價暴跌是兩大主因。《拜倫周刊》指出,當前標普500企業普遍盈利增速疲軟,在過去5年平均派息增速90%,然而其收益增速僅27%,這體現了公司對于前景過于樂觀,因此股價下挫之“錯”并不全在美聯儲。
此外,WTI和布倫特原油價格紛紛徘徊在30美元/桶附近,回升乏力。能源企業在標普500中占比約6.5%,且其中50%市值聚集在如埃克森美孚等巨頭之上,盡管波及面并不巨大,但其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十分劇烈。
中國又遇“三元悖論”?
視線聚焦中國匯市,人民幣在央行推出最新人民幣匯率指數(盯住一籃子貨幣)后波動頻頻,隨著美國步入加息周期,當前不乏海外觀點指出,中國“三元悖論”或“不可能三角”的困境或將加劇。
所謂“不可能三角”,即固定匯率、資本流動、貨幣政策有效性三者只能選其二。“一般來說,大國都希望保持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若要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就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此前在其著作中指出。
的確,隨著人民幣進入SDR(特別提款權),中國逐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維持匯率相對堅挺的意愿有目共睹,且讓人民幣匯率最終實現自由化也是大勢所趨。眼下,美聯儲加息的趨勢導致國際資本不斷回流美國,這似乎使得央行面臨挑戰。
因此,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達沃斯期間表示:“一邊要避免人民幣大幅貶值,另一方面央行也要保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這一環境下,暫時的資本外流管制可能對貨幣政策靈活性、維穩匯率更有好處。”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困境”仍是改革中的“陣痛”。“當前人民幣匯改剛剛起步,仍需時間適應。”國際金融協會(IIF)總裁、美國財政部前副部長蒂姆·亞當斯(TimAdams)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認為,市場對于人民幣仍存誤讀,認為人民幣對美元掛鉤將會長期持續,但人民幣的確正在朝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其實一直以來,美國官員都建議中國減少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干預,讓經濟基本面來決定匯率的最終水平,而中國當前所做的正是如此,但結果卻又被解讀為競爭性貶值。總而言之,可能央行推行新人民幣匯率指數的時機不是最佳,但這的確是正確的方向,人民幣盯住一籃子貨幣,其相應的國家都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
(關鍵字:美聯儲 加息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