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荒溯源
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從房企在債券市場超低的發債利率,到超過半數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3%以下,再到銀行理財、信托資管甚至P2P等固收產品預期收益的下沉,種種跡象均顯示,金融機構在資產配置上的困局。
“資產荒”正成為近期固收市場揮之不去的心疾。
10月7日,包括余額寶在內的多只貨幣型基金的最近7天年化收益率下破3%,成為當下資產荒導致貨幣資金收益下沉的一枚鮮明腳注,分析人士認為,資產荒的根本原因正是機構間資金、資產供需關系的失衡。
資產荒背后的資金寬松預期仍在延續。
10月8日收盤,多品種國債期貨悉數大漲,其中TF1512、TF1603和TF1606分別上漲0.79%、0.77%和0.64%,而分析人士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市場預期貨幣政策還將愈加寬松。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解,此次“資產荒”的出現,是貨幣政策趨向寬松周期下,非標準化債權(下稱“非標”)業務受限和風險暗升,債券等標準化資產供給不足,加之股票市場質押融資業務遭遇“泡沫破滅”共同促成的結果。
“寬貨幣”遭遇“緊非標”
10月7日,包括余額寶在內的多只貨幣型基金的最近7天年化收益率下破3%,成為當下資產荒導致貨幣資金收益下沉的一枚鮮明腳注,分析人士認為,資產荒的根本原因正是機構間資金、資產供需關系的失衡。
“主要還是同業間缺少可配置資產,大量負債對接少量資產的結果必然是收益被平均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研究員指出。“從根上說,還是資金、資產供求關系不對稱導致的。”
事實上,當下“資產荒”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表現雖然與兩年前的銀行間債市的“錢荒”截然相反,但在其形成在內在邏輯上,卻或與錢荒有著一定的相似處。
在業內人士看來,去年底以來開啟的貨幣寬松環境,為當前的資產荒的出現創造了溫床;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自去年11月以來,央行已連續進行了5次降息和4次降準。
“去年底以來,央行多次雙降,從數量和價格兩個方向帶動了機構間市場的資金寬松。”前述研究員認為。
然而,就在去年底以來貨幣資金不斷寬松的同時,資產端的供給卻受到同業業務新政和實體經濟下滑的雙重拖累,而未能與之同步。
在2013年“錢荒”及其之后的過渡階段,銀行與非銀機構的SPV(特殊目的載體)為規避監管指標所開展的非標業務,成為了買方機構進行資產配置的主要標的;但2014年5月份央行等部委聯合下發127號文(《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后,非標資產的投資增量受到了明顯遏制。
數據佐證了這一邏輯,根據央行披露的新增信貸數據,若按照新口徑(將非標納入非銀同業貸款進行統計)對2014年的非銀同業貸款進行倒推,127號文下發不久后的2014年7月份,當月新增貸款為負增長1300億元,其中代表著非標資產的非銀同業貸款負增長高達5152億元。
“127號文之后,非債投(非標)等業務都減少了,因為回表之后在風險資產占用上不再具有吸引力,所以當時非標業務這塊的增長就變慢了。”北京一家股份行資產負債管理部人士坦言。
事實上,在同業新政持續發酵的2015年,代表著非標業務的非銀同業貸款增速仍在收縮,公開數據表明,2015年的1月、2月、4月和6月,非銀同業貸款均為負增長。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非標業務的整體規模仍在增長,但其增速卻無法追趕更加寬松的貨幣,而兩者增速的不對稱正是造成資產荒的根源。
“錢荒的時候,是非標增速超過了資金供給,現在正好反了過來”,業內人士指出,“大量富裕的資金無處安放,也變相拉低了負債端的收益。”
A股巨震致雪上加霜
除政策因素外,宏觀經濟下滑引發資產不良率的提高,也使買方機構在資產配置時更加謹慎,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產荒的發酵。
“目前一個投資邏輯是,標準化的債券風險小,而高收益的非標‘水’比較深,所以許多高收益的非標項目,銀行不敢接,甚至信托和券商也不敢做。”上海一家股份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這是許多銀行不良率提高導致的,這種情況會讓風控更嚴,而在存量不良沒消化掉的情況下,高風險業務也會收縮。”
“這其實是兩極分化,好的非標業務是稀缺資源,資金都來搶,也會讓收益下降。”該人士坦言。
而另一方面,2014年底至2015年年中的A股大漲,也讓圍繞股票市場的質押融資業務成為了機構資產配置的主攻方向,而彼時不少銀行針對資本市場專設部門或業務條線,圍繞A股交投提供各類融資服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半年以來活躍的A股融資項目包括但并不限于兩融收益權轉讓、股權質押、優先級配資、資管定增配資、傘形信托配資等業務。
好景不長的是,2015年6月中旬以來的A股的快速下跌和場外配資清理打斷了這一配置方向。一方面,部分個股的連續跌停促使機構對股票質押項目的風險進行重估,而另一方面,監管層所開展的場外配資清理也導致傘形信托等投資方向的消失。
“大跌之前,即便認為有風險,也沒人會預料到幾乎全部個股都會連續跌停到流動性喪失的程度。”北京一家股份行投資銀行部項目經理指出,“在此之后,我們對這類項目的警惕性提高了,而且有更高的安全墊要求。”
“雖然股東增持的要求是個業務發展機會,但整體規模肯定還是收縮了。”前述投行部人士稱,“就算不考慮風險,這塊業務如果想重新做起來,肯定也要等股市重新活躍過來再說。”
寄望債市供給解困?
在A股業務收縮的同時,貨幣寬松動作并未休止,而在非標、股市兩大投資門類無法滿足貨幣增長帶來的配置需求后,債市則成為了大量過剩資金所共同追逐的領域,這也造成部分企業發債利率的走低。
例如9月中下旬,世茂股份(行情10.40 +0.39%,咨詢)(600823.SH)公司債票面利率僅為3.9%,五礦股份公司債利率則低至3.88%,而萬科(000002.SZ)首期五年期公司債利率更是低至3.5%,接近同期國債水平。
除資產荒外,債券的剛性兌付也讓資金加劇了對該類資產的趨之若鶩,例如9月22日二重集團就宣布對其子公司行將違約的“12二重集MTN1”及“08二重債”進行了回購。
“非標、股市受限后,資金都去追逐債市了,而短期內的債市發行供給也無法滿足過剩的資金配置需求,這也是后來為什么許多債券發行價格比較低的原因。”前述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債市的剛性兌付在延續,這也成為了資金扎堆債市的原因之一。”
分析人士認為,在信貸、非標等間接融資受限的現階段,打破“資產荒”僵局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加快資本市場改革,并加大債券等標準化固收產品的市場供給。
“從宏觀層面看,中短期貨幣不會收緊,因此只有在資產端加大債券發行供給,債市利率才有望重回正常水平,資產荒也就會得以紓解,”前述固收研究員認為,“其實這也是ABS(資產支持證券)、優先股等品種擴大市場規模的機會。”
但其同時認為,“目前部分機構通過加杠桿的方式,拉高低利率環境中的投資收益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但這也抬升了這些機構的短期流動性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投研機構的調研反饋中,相應的征兆已經出現。
“微觀調研顯示,理財在非標、永續債、優先股等高收益資產方面也加大了配置力度。這些長久期弱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有可能成為中長期的風險點。”中金公司指出“此外,理財也在加杠桿,這為未來的資金面擾動埋下伏筆。如果有新的高收益資產出現,那么理財騰挪資產,以及流動性擾動值得關注。”
(關鍵字:寬貨幣 資產荒 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