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按國家要求應該在2年內完成,但目前全國4425個重點企業只完成了大約30%,進展情況非常不好。”針對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情況,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近日召開的2013中國環博會上表示。
根據環保部2010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有色金屬礦(含伴生礦)采選業、重有色金屬冶煉業等5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每2年須完成一輪清潔生產審核,7個產能過剩行業的重點企業每3年一輪,其余行業則為每5年一輪。
而吳舜澤所指的4425個重點企業則來自2011年首個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十二五”規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該規劃劃定了重點監控與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5類重金屬、138個重點防護區域和4452個重點企業。
在吳舜澤看來,不同于氣體污染和水污染的易擴散性,重金屬污染物往往呈現出極大的區域集聚特征,因而《規劃》不僅劃定了重點防護區域,甚至還細化到了工業園區的層面,例如某一鄉鎮產業集群的工業園。正因如此,只要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從源頭上控制排污,重金屬污染相對于其他污染其實更為可控。
但他同時指出,涉及重金屬污染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鍍、皮革、鉛蓄電池等,行業內存在著大量工藝落后、游離于工業和環保部門監管之外的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主體意識薄弱,只需排放濃度一次性達標即可,而其他的指標如車間濃度、無組織排放標準則并不會被納入考核范圍。因此,“涉重金屬行業的無序發展是造成我國重金屬污染情況嚴重、治理工程進度緩慢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宏觀綜合整治政策的預期性不足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涉重行業推行淘汰落后產能、產業優化升級的策略。以鉛蓄電池為例,“血鉛事件”以來該行業取締關停的企業達60%—70%,淘汰鉛冶煉(包括再生鉛)84.5萬噸。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2012年我國鉛產量為464.57萬噸,與2011年基本持平,這說明被關停的企業可能本身就沒有生產。
“這些年中國的宏觀產能淘汰存在預期性不足的問題,在淘汰大量宏觀產能的同時又沒有控制住產量。所以產能和產量的"雙控"是下一步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重點。”吳舜澤坦言。
(關鍵字:鉛蓄電池 電鍍 重金屬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