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的產能以及高污染,讓鋼鐵、電解鋁等行業在很長時間內陷入發展瓶頸。為了給行業減負,國家持續出重拳限制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生產。昨日,工信部在官網上發布消息稱,鋼鐵業今年計劃淘汰落后產能1044萬噸、電解鋁27.3萬噸。但業內人士指出,雖然表面上不少落后產能被關停,但由于行業隱蔽生產量以及新增產量龐大,故陷入越限越產的怪圈。
工信部表示,近日已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下達了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其中,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分別為煉鐵263萬噸、煉鋼781萬噸,電解鋁27.3萬噸。
眾所周知,不斷攀高的產能已讓本就艱難的鋼鐵、電解鋁等行業更加舉步維艱。“我們原以為2013年行業情況將好于2012年,但從今年一季度情況看,可謂開局不利,這其中主要是產量攪了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副會長劉振江指出,“目前鋼鐵行業形勢依然嚴峻,主要原因是鋼產量增加過快,這是鋼鐵行業自己造成的。”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淘汰落后產能已經演變成了中央和地方的一種博弈,中央發布文件制定準入條件,要求淘汰落后產能,但是地方政府卻為了GDP、就業等原因給予補貼,令一些難以運行的廠家繼續生存。
在國家要求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時,地方政府為保證政績,對落后產能采取包庇態度,在信息公開上瞞報、謊報、虛報的情況不勝枚舉,落后產能的淘汰之路也因此而受阻。
資料顯示,部分中部和南部省份為虧損鋁企出臺的補貼等特殊政策涵蓋了高達900萬噸的產能。而工信部給出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國內電解鋁產能為2765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2%。同時產業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只能靠拼產量來攤低成本,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的惡性循環。
不僅電解鋁如此,鋼鐵行業也由于長期被視做污染大戶,讓公眾呼吁要給鋼鐵行業生產戴上緊箍咒,不能任由其不斷膨脹。但頗令人不解的是,雖然各方對于遏制鋼鐵產能的呼聲日高,但此次工信部制定的2013年淘汰落后產能量卻低于2012年。
數據顯示,2012年國家制定了淘汰煉鐵1000萬噸、淘汰煉鋼780萬噸的任務。“今年下達的淘汰任務量明顯減少,主要是由于幾年來,國內落后產能已經淘汰不少,”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記者,“但這里應該注意到,落后產能主要是指400立方米以下高爐以及30噸以下轉爐、電爐,所以雖然落后產能被叫停,但鋼企紛紛采取拆小建大、瞞報產能等手段,致使總體產量以及污染不減反增。”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向記者透露,為了擴產,鋼企往往一邊拆掉400立方米以下高爐,另一邊卻建起更大高爐。此前,一份調研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鋼鐵產量為8.63億噸,2012年約為9億噸左右,主要是這一年新增高爐就多達39座。
不僅如此,瞞報、謊報產能也是鋼鐵行業一個公開的秘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吳溪淳曾表示:“2011年中國粗鋼產量實際已超過7億噸,約為7.3億噸,高于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6.8327億噸。”多出來的5000萬噸粗鋼產量主要系河北省瞞報所致。
據悉,目前我國西部地區正在大量上馬電解鋁項目,數據顯示,在建和擬建規模超過2000萬噸。但規劃中原本應該隨之關閉的中部落后產能卻馬力不減。這也是2012年鋁業產能過剩繼續加劇的主要原因。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就表示,為了減少設備從關閉到重新啟動的高昂成本,以及降低市場被同行擠占的風險,多數鋁廠仍選擇繼續生產。
“雖然抑制產能是行業共識,但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看,通過行政手段減產只能適得其反,迫使市場采取"非常手段"應對。所以控制產能,恐怕只能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特別是在近期行業大面積虧損之時,政府更應放手,讓鋼企完成優勝劣汰,并逐步升級。”徐向春說。
(關鍵字:電解鋁 鋼鐵產量 煉鋼 煉鐵 淘汰落后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