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供應量的減少,自今年6月起,我國電煤價格指數已出現連續4個月上揚。分析認為,這與中國對包括煤炭在內的去產能政策有效落地直接相關。
另外,作為煤炭資源大省山西,省內四大煤種價格也在經歷普漲。10月17日發布的中國太原煤炭綜合交易價格指數為120.23點,環比上漲5.82%。其中,動力煤、煉焦用精煤、噴吹用精煤、化工用原料煤指數環比皆有上漲。
對于煤炭價格的持續上漲,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停產煤企是否將卷土重來?煤炭去產能怎樣抵御市場“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效應?
嚴格去產能釋放積極市場信號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改善煤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規定全國煤礦自2016年起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相當于在現有合規產能的基礎上乘以0.84的系數作為新的合規生產能力。
嚴控手段逐步改善了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也釋放出了積極的市場信號。
受此影響,國內煤價大幅上漲,使得下游采購進口煤增加,進口量在近幾個月出現持續遞增的情況。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煤炭進口量回升至2659萬噸,同比增加911萬噸,增長52.1%;環比增加539萬噸,增長25.4%,創下近20個月新高。
價格上漲會不會使部分煤炭企業重新增加產能?監管方面也密切關注著這一動態。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煤炭去產能任務僅完成60%。8月底,部際聯席會議按照國務院要求組織10個督查組,赴各省區市開展督查,針對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有關政策貫徹落實、任務分解和進度、產能實際退出、違法違規項目清理、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等情況進行檢查。目前,督查效果初顯,截至9月底,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
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事實上,從長遠角度看,煤炭消費需求持續下降與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存在,控總量、穩煤價的任務依然艱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煤炭價格大幅上漲的基礎還很薄弱。他表示,我國經濟近年來增長速度放緩,處于去產能的收縮周期,造成對重工業產出需求減少,進而導致煤炭及其他相關大宗商品的需求和價格下降。從需求側來看,目前對于能源需求反彈以及經濟企穩,更多的還只是預期。從煤炭實際的生產運行數據上看,煤炭需求仍在下降。從供給側來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日益嚴重,需求下降可能超過了去產能的幅度,從根本上決定了煤炭價格難以維持高位。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原煤產量同比降幅較大,但日均產量比上月增加,原煤庫存量同比降幅繼續擴大。
其實,國內煤炭行業仍然沒有擺脫整體虧損的局面。中國煤炭資源網最新數據表明,8月份全國動力煤礦區虧損面在四成左右。同時,煤炭價格上漲對下游行業的影響也需關注。江蘇一位大型鋼企負責人表示:“作為鋼鐵原材料的煤炭供應緊縮、價格普漲,正在不斷壓縮鋼企盈利空間。”Mysteel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山西呂梁主焦煤市場含稅價為1075元/噸,相對8月初610元/噸的價格累計上漲了465元/噸,漲幅高達76%。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鋼廠購入的國產煤基本在1100元/噸以上,扣除成本普遍微利運行,甚至虧損。
調整與堅持考驗政策韌性
針對供應量的問題,9月2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保障冬季煤炭穩定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暫定允許符合先進產能的煤礦于10月1日到12月31日有序釋放部分安全產能,在276個至330個工作日之間釋放產能,未參與產能釋放的煤礦仍要嚴格執行276個工作日制度。
除此之外,9月下旬,煤炭一級響應啟動,日增加煤炭產量50萬噸。目前,電廠和港口存煤已出現回升。10月10日,全國重點電廠存煤5988萬噸,比8月末增加918萬噸,增長18.1%,可用19天;秦皇島港存煤360萬噸,比8月末增加98萬噸,增長37.4%。
不過,上述調控依舊處在去產能的框架內進行。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去產能、去庫存、淘汰“僵尸企業”,依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盡管目前有些企業有復產的可能,但是“一定不能因為眼前市場環境的變化,讓一些該淘汰的企業復產,還是要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路徑,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不少投行人士和分析師對后市煤炭價格表示看空,如果實際情況果真如此,煤炭去產能可能還存在更多的波動和不確定因素,對煤炭去產能政策也提出了更多的考驗。
(關鍵字:煤炭 煤炭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