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泰晤士報》7月25日報道]題:中國的“藥物”開始奏效 一項廣受關注的制造業活動調查顯示,7月份中國工廠的減速勢頭略有放緩,令人產生這樣的希望,即北京的刺激“藥物”可能開始奏效。 匯豐銀行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最早可以獲取的經濟活動指標,該指標由6月份的48.2升至7月份的49.5,達到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該指標超過50表明制造業擴張;低于50表明制造業萎縮。 這項調查表明,盡管7月份新增訂單下滑速度放緩,產出增加,但工廠的雇用率開始更快速地下滑。這表明,繃緊神經的工廠主仍在削減崗位,以便應對更糟糕的形勢。 中國人民銀行一位高級顧問上周末說,該季度GDP增速可能降至7.4%,暗示中國經濟還沒有觸底。 近來北京先后兩度降息,放松對放款機構的管制,放行基礎設施項目,但是專家們說,要避開全球經濟疲軟帶來的“頂頭風”,中國還需要出臺更多寬松措施。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說,該指數的回升說明刺激措施開始奏效。他說:“然而,7月份的數值仍然低于50的榮枯分界線,表明總需求仍然乏力,而就業壓力仍在增大。這要求政策加大寬松力度以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 倫敦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的中國現察家說,雖然該調查表明形勢好轉,但是“復蘇恐怕還稱不上強勁”。 [俄羅斯《獨立報》7月26日文章]題:中國經濟實現了軟著陸 中國經濟逐漸開始扭轉下滑趨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達8%,從而實現軟著陸,明年增速可達8.5%。專家認為,這說明北京采取的刺激經濟措施取得了成效。 專家們同時指出了中國發展面臨的風險。首先是歐元區的債務危機,歐元區是中國出口商品特別重要的市場,危機加深可能導致出口下降。中國也存在著內部風險,主要是房地產市場萎縮。 IMF呼吁北京減少對投資的依賴,爭取擴大內需。中國領導人有自己的克服不良趨勢的藥方,他們希望首先擴大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的產值,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 已成為世界消費品工廠的中國現在提出了跨入先進科技行列和創新領域的目標。中國能否實現這個目標?俄羅斯是否可以學習中國的經驗? 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安德烈·卡爾涅耶夫說,目前中國還不是高科技產業的領軍者,它只是在大量生產創新產品,因為跨國公司在利用中國,將自己的產品放在中國生產。他說,中國與俄羅斯相比優勢在于,它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大量守紀律的工人。中國人十分善于為外國公司的先進企業做好物流和銷售的配套工作。但是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基礎研究。況且他們十分浮躁,過于自信能夠成功。 在基礎科學方面俄羅斯比中國強。但俄羅斯的科學精英都在國外工作。風險投資公司感覺不到工業上需要它們,它們不得不與冷漠的官僚打交道。俄羅斯沒有將基礎研究轉變為應用科學的機制。他說,復制中國的經驗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