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金融時報》7月23日文章】題:通脹會毀滅中國的經濟反彈嗎?
當下,報紙頭版關于糧食危機隱現的報道對中國產生了非同一般的震動。正當北京致力于實現經濟軟著陸、在今年下半年刺激經濟增長的時候,物價上漲的威脅又卷土重來。
除了和往常一樣對糧價上漲引發社會危機感到擔憂外,還有一種可以理解的擔憂是中國的寬松政策可能會遭遇阻力。
先來看看事實。在美國干旱的影響下,近幾周來大豆價格大幅上漲后者不是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組成要素之一,但對國內養豬業至關重要。玉米價格也處于高位,小麥價格則在短短5個星期里上漲了50%。
到目前為止,尚無跡象表明糧價上漲對中國產生了壓力。但這些都有可能改變。大豆價格上漲產生的撞擊效應最可能體現在豬肉價格上,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張志偉作出如下解釋:
豬肉價格是影響中國CPI的一個主要數據。6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下跌12.2%,造成CPI下跌0.43個百分點。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的通脹前景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豬肉價格。
全球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很可能推高中國的豬肉價格。豬肉與玉米價格之比已經降到6比1豬糧之比通常被視為衡量中國養豬業盈虧平衡的一個工具。歷史數據顯示,一旦這個比率跌到6以下,農民就會減少豬肉產量,于是豬肉價格開始上升。
2010年通脹率飆升至6.5%的一幕是否會再度上演?它是否會破壞中國放寬政策、刺激增長的努力?簡單地說,回答是:也許不會。
一個原因是,中國不像其他許多新興市場那樣容易受國際糧食市場的影響。巴克萊資本公司的觀點是:中國的小麥和大米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預計今年收成不錯。對該國的糧食安全來說,大米和小麥是兩種最重要的作物。從目前來看,今年夏季中國將實現大豐收。
正如匯豐銀行所指出的那樣,對亞洲國家來說,石油和大米是決定通脹高低的更重要的因素。油價一直在下跌,而大米價格目前看來十分穩定。
巴克萊還指出影響中國通脹率的另外三個因素:流動性過剩、產出缺口和通脹預期。當下從這三個因素來看,通脹率不太可能大幅上升。
雖然中國將日益面臨食品通脹的風險,但沒有跡象表明近期內會出現真正的“糧食危機”,即便我們假設全球糧食價格會再漲20%至40%。(喬希·諾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