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環境治理,利用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協調共贏,浙江省鉛蓄電池行業是個很好的例子。
2011年,浙江嚴格環境執法,關閉淘汰鉛蓄電池企業224家,淘汰率逾80%,鼓勵行業整合壯大。經過4年發展,如今企業周邊水、氣等環境明顯改善,同時整個鉛蓄電池行業總產值不降反增,較整治前增長113.2%,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整治:嚴格執法監管,開展鉛蓄電池行業環境治理
浙江省是鉛蓄電池生產大省,2011年開展環境整治前,鉛蓄電池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25%。但大部分鉛蓄電池企業規模小、檔次低、生產和治污設備簡陋,超標排污情況屢有發生,不少企業區位敏感,特別是一些無證無照的鉛酸蓄電池加工作坊緊鄰居民住宅,存在嚴重安全、環境隱患,對周圍群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極易引發群眾血鉛超標事件。
2011年,浙江省果斷作出了對所有鉛蓄電池企業實施停產整治的重大決策,迅速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鉛蓄電池行業污染整治浪潮,先后在11個市開展了多輪全面排查和專項整治。
浙江省環保廳會同省級相關廳局出臺了《浙江省鉛蓄電池行業污染綜合整治驗收規程及驗收標準》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鉛酸蓄電池行業污染整治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等政策,規定凡在環評審批、生產規模、衛生防護距離、職業衛生、質量管理驗收等方面未達標者都要出局,整體推進鉛污染防治。
同時,浙江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監管,嚴肅查處鉛酸蓄電池企業各類違法行為,提出了“整治提升一批、搬遷入園一批、關停淘汰一批”的整治思路,對一批相關手續齊全、具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按一定標準進行規范提升整治,使其成為所在行業的標桿式企業;對一批雖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優勢,但所處環境敏感區域的企業實施搬遷改造,促使其進入園區規范發展;對不符合環保、職業衛生防護、安全生產要求,技術裝備落后及其他低、小、散企業堅決予以關停淘汰。
行業內流傳一句話:鉛蓄電池產業發展,全國看浙江,浙江看長興。湖州市長興縣被稱為“電池之都”,其蓄電池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一半以上。長興縣鉛蓄電池產業的“華麗轉身”是浙江省鉛蓄電池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調研組了解,鉛蓄電池產業是長興縣一個優勢產業,2004年時鉛蓄電池企業達到175家。初期的粗放式發展,讓產業陷入了污染之“殤”,一頂頂“黑帽子”被重重地扣上:2004年被列為省級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2010年被列為全國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
環保問題不解決,行業發展無出路。面對如此困境,長興縣按照全省統一部署要求,分別于2005年、2011年先后進行了兩輪鉛蓄電池行業大整治。
調研組從長興縣環保局了解到,在2005年的第一輪整治中,全縣鉛蓄電池企業由175家驟減至61家,企業技術裝備由手工操作轉向機械設備,且都配備治污裝備。在2011年鉛蓄電池行業整治中,61家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減少到30家,而目前實際投產的只有18家,并全部集中到工業園區,徹底結束了長興“低、小、散”的鉛蓄電池產業發展格局。2012年5月,長興縣被確定為全國20個重金屬污染防治示范區之一。
從浙江全省來看,2011年整治前,全省共有注冊鉛酸蓄電池企業273家,當年關停了216家,實際投產的只有28家。目前,浙江省淘汰落后產能的風暴還在持續,計劃到2017年再淘汰鉛蓄電池230萬千伏安時。
轉型:以整治促調整,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倒逼,從治污開始,很快向產業升級換代延伸,行業加速發展。由此,浙江省一大批鉛蓄電池企業擁有了國內甚至國際領先的產品和技術,帶動了全省乃至全國鉛蓄電池產業的發展。
“企業經過涅槃,才會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時,新的機遇也會向你走來。”浙江省蓄電池行業協會會長、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向調研組介紹說,環境整治促進了浙江省鉛蓄電池產業的集聚發展、規范發展、綠色發展,實現了做大做強做精的發展目標。
據調研組了解,浙江省利用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做法如下:
建立健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進一步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浙江省環保廳聯合省經信委、衛生廳、質監局、安監局共同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鉛酸蓄電池行業整治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以治促調”。《意見》規定,鉛酸蓄電池企業極板年產能不得低于300萬套,年組裝能力不得低于10萬千伏安時。同時,要求各地各部門加強協作,堅決打擊和遏制已被淘汰的鉛酸蓄電池企業非法轉移生產。
嚴把鉛酸蓄電池行業準入關,嚴控產能無序、簡單、低水平擴張。全省各地建立鉛酸蓄電池企業在項目立項、生產許可、土地審批、環境保護、職業衛生、安全生產和工商注冊登記聯合審查機制,從嚴控制新增蓄電池產能,禁止新建50萬千伏安時/年規模以下鉛酸蓄電池生產項目(不含先進新型鉛酸蓄電池)。嚴格執行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三位一體”和專家評價、公眾評價“兩評結合”的環境準入制度,切實把好鉛酸蓄電池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
科學規劃,優化布局,積極推動鉛酸蓄電池企業園區化生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規范建設鉛酸蓄電池園區(基地),大力推動企業入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集中管理和集中治污。嚴把入園準入關,通過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檔次、工藝、裝備水平和集聚效應。園區建立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強對區內企業環保行為的監督。
完善機制,加強協作,提升監管水平。加強對鉛酸蓄電池企業生產全過程的監管,建立健全鉛酸蓄電池企業動態數據庫和部門信息共享機制。環保部門對所有鉛酸蓄電池企業的廢氣、廢水和雨水排放口進行監督性監測,并加強鉛酸蓄電池企業危險廢物暫存、利用、處置情況監管,嚴格執行轉移聯單制度,規范危險廢物管理。
全面實行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水平。對所有鉛酸蓄電池企業進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和集污治污技術的運用,特別是推動工藝裝備自動化、機械化改造,完善鉛煙、鉛塵收集與治理設施,有效削減鉛煙、鉛塵和含鉛廢水產生量,確保含鉛廢水、廢氣達標排放,鉛塵等含鉛危險廢物妥善收集,提高中水回用率。
加強科技創新,提升鉛酸蓄電池行業技術裝備、工藝水平。加大鉛酸蓄電池行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支持力度,推動產、學、研合作,積極鼓勵和支持研發自動化程度高的鉛酸蓄電池生產設備和高效鉛煙(塵)收集處理設備,以及新型電池的重金屬替代技術和減鉛技術。重點推進功率型鉛蓄電池減鉛技術和廢鉛蓄電池規模化、無害化回收再生技術等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廣。
在全省統一行動下,部分地區也結合實際,積極研究出臺對策措施,如長興縣出臺了關停企業補償、企業轉產獎勵、引導企業資產重組和加強金融支持等方面政策措施;湖州市法院系統專門下發了依法穩妥處理鉛酸蓄電池企業涉訴案件的通知;余姚、諸暨專門落實財政專項資金用于企業關停、企業轉產政策性補償,并幫助企業尋找適合的轉產項目。通過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上述地區整治過程中產生的企業債務、應收賬款、合同執行和職工安置等善后問題得到了妥善處理,專項整治工作在較為平穩的氛圍中得到推進。
共贏:產業綠色化,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隨著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浙江鉛蓄電池行業涅槃重生,大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由此進入良性發展階段,產業集聚度明顯提升,從過去的摩托車用小電池,發展到全國最大的電動自行車電池生產基地;從過去的礦燈用蓄電池,發展到最先進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并培育出天能、超威等年銷售超600億元的國內蓄電池領軍企業。
調研組從浙江省環保廳了解到,2011年以來,浙江共關閉鉛蓄電池企業224家,關閉率達82.1%。通過環境整治,企業周邊及工業集中區的水、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與此同時,鉛蓄電池行業總產值卻大幅增長,較整治前增長113.2%。
在鉛蓄電池生產重地長興縣,通過環境整治,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幅提升。據縣環保局污防科科長俞文杰向調研組介紹,通過整治,長興縣鉛蓄電池企業周邊環境重金屬濃度總體達標,環境安全風險進一步降低。企業重金屬鉛排放量大大削減,全縣鉛排放總量從整治前的6670千克減少到2726.78千克,削減59.1%。
2014年,長興縣鉛蓄電池行業實現產值265.49億元,比2004年增長1434%;實現銷售收入254.36億元,比2004年增長1094%;實現利稅11.24億元,比2004年增長378%。社會效益也進一步顯現,2014年,鉛蓄電池投訴僅為3件,比2004年的26件減少88%,比2010年的13件減少76%,涉及鉛蓄電池投訴件明顯下降。
長興縣也先后獲得了“中國電池產業之都”、“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浙江省蓄電池專業商標品牌基地”等榮譽稱號;2014年5月,長興縣被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生態縣”。
斷腕整治,促成了行業華麗轉身,后期的持續轉型提升及完善的長效管理,使浙江成功地打贏了鉛污染防治持久戰。如今,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顯著成效又為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堅定了走產業綠色化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引領行業發展,自覺增加科研投入,采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工藝,改造提升傳統鉛蓄電池生產技術,努力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從數量、規模的粗放擴張向高質、高效的集約轉型。
還以長興為例,為了盡可能減少對環境污染,鉛蓄電池企業全部集中到了高新園區,逐步實現全自動密閉生產;天能、超威等大型龍頭企業從生產設計環節打造清潔生產,帶頭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并探索廢舊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以及生產過程廢水、廢鉛等的回收循環使用。
為進一步鞏固整治提升成果,由縣環保局牽頭編制出臺了《長興縣深化鉛蓄電池行業長效管理具體辦法》,確保企業依法依規生產,污染物排放和專業場所有毒有害物質濃度達到國家標準,并嚴格項目準入,實行總量控制,落實監督監測,確保污染物排放、園區周邊環境符合相關要求。
此外,長興縣還充分發揮“浙江省綠色動力能源集成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這一國家級檢測中心的作用,探索建立科技人員、高新設備等研發資源共享機制,先后與天能、超威、諾力等7家企業在平臺內部共建了實驗室,推動企業創新研發。通過合作共建,已開發新能源產品16項、技術成果轉化7項。
如超威集團完成了車用無鎘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技術升級,打破了歐盟限制含鎘產品的貿易技術壁壘。目前,企業已全面推進無鎘內化成生產工藝,有效解決了動力蓄電池一直沿用含鎘配方與外化成工藝廢水排放量大難題,實現了節能28%、節水90%的顯著效果,并向行業開放了無鎘內化成核心工藝的“源代碼”,為實現電池的無鎘化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廢舊鉛蓄電池回收再利用方面,天能集團投資18億元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意大利全自動工藝技術基礎上,結合天能自主創新的純氧助燃、精煉保銻、專利合金配制、廢煙氣處理等技術,對廢舊鉛蓄電池進行規模化、無害化回收處理,每年可處理15萬噸廢舊鉛蓄電池。
今年6月,在環境保護部的指導下,依托行業龍頭企業超威集團,成立了“國家環境保護鉛酸蓄電池生產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解決蓄電池行業在生產、回收、循環利用中所面臨的重大環保科技問題;同時,簽署了《電池產業綠色循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并發起成立了中國電池產業綠色循環發展聯盟,致力于整合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資源力量,建立有效的合作新機制,共同推進電池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鉛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