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侖瑪爾坎蘇優質錳礦資源量達3000萬噸,平均品位30%~35%,有望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優質錳礦資源開發基地。西昆侖甜水海地區發現巨型鉛鋅礦帶,鉛鋅遠景資源量在3000萬噸以上,其中火燒云鉛鋅礦探明資源量1894.96萬噸。”這是記者10月13日從西昆侖錳鉛鋅資源找礦突破與理論創新研討會上獲得的喜人消息。研討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會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新疆克州召開。
據了解,近年來,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會同新疆國土資源廳統籌部署,不斷加大南疆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力度,從2015年起實施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截至2015年,南疆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1∶5萬礦地質調查圖幅總計422個(含不完整圖幅),面積約15.8萬平方千米,占南疆工程調查面積的40%。西昆侖瑪爾坎蘇一帶新發現石炭系穩定含富錳礦巖系,整個含錳巖系東西延伸超過100千米,資源潛力巨大;烏恰縣發現穩定泥盆系含錳巖系,也顯示了良好的找礦前景。同時,在礦產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南疆工程業務團隊對沉積型錳礦、熱液-交代型鉛鋅礦的成礦背景、成礦機制及成礦規律等方面提出了創新認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等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西昆侖錳礦具有厚度大、礦石品位高、加工工藝簡單的特點,經濟意義巨大,是我國北方錳礦找礦的最重要發現。火燒云鉛鋅礦作為喀喇昆侖首次發現的以菱鋅礦為主的高品位超大型鉛鋅礦床,具有極大的社會經濟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將帶動在特提斯成礦域鉛鋅礦找礦新一輪突破。
關于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下一步的工作設想,南疆工程首席專家滕家欣表示,今后南疆地區的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將以全力支撐南疆地區找礦突破為重點,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南疆地區大型資源基地調查工程為抓手,繼續加強中央、地方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的統籌部署,創新工作機制和成果評價體系,為南疆地區構建新型工業化體系格局,推進城鎮化和小康社會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滕家欣向記者表示,今后南疆地區的礦產勘查將以錳、鉛鋅、鐵、銅為重點,圍繞瑪爾坎蘇錳礦帶、黑恰-岔路口鉛鋅礦、塔什庫爾干鐵礦等整裝勘查區、重點勘查區及重要找礦遠景區,系統部署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5萬地質礦產綜合調查,初步查明沉積型錳礦、熱液-交代型鉛鋅礦、沉積變質型鐵礦等主要礦床類型的區域成礦規律、找礦方向和資源潛力等,以理論創新驅動,聚焦重大科技問題,加強艱險地區有效勘查技術方法示范研究,助力找礦突破。圍繞南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開展1∶5萬綜合地質調查,為科學劃分生態保護區、功能區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實現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開展重大工程建設的地殼穩定性評估;構建產業經濟發展配套資源的合理供給模式和新型工業化體系。
(關鍵字:鉛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