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昌華集團資金鏈瀕臨斷裂,為中國大宗商品融資風險敲響了又一記警鐘。
從銅、鋁、鐵礦石等金屬融資,到大豆等農產品的融資;從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到如今昌華資金鏈危機,大宗商品融資的問題不斷暴露,逐漸走進了一個困局。
高盛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的商品融資規模1600億美元,黃金、銅和鐵礦石是被使用最多的融資抵押品,其他還有大豆、棕櫚油、橡膠、鎳、鋅和鋁。青島港調查備受關注的一個原因正是:大宗商品融資成為中國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8月20日,一名衍生品分析師通過微博發布消息稱,山東昌華倒閉了,涉銀行壞賬50億元,連帶擔保500億元。傳聞日照銀行已陷入承兌危機。事后,該消息雖然被證實有些夸大其詞,但大宗商品融資的問題仍然是真實存在的。昌華集團法人代表童龍飛表示,“沒有壞賬,是銀行抽貸造成了我們資金周轉困難。受青島港銀行騙貸案影響,銀行7月份抽了我們二十多個億的貸款,我們還了二十多個億之后一個多月沒給我們放貸。”
昌華集團為國內較大的大豆以及棕櫚油進口商,旗下擁有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海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全年進口大豆181萬噸,位列進口企業第六。
據《中國青年報》引述昌華集團一位大豆以及棕櫚油分銷商表示,昌華集團的確到了資金鏈斷裂的邊緣:“4月份,昌華遭遇信用風險。由于中遠期貿易造成棕櫚油和大豆價格倒掛,昌華集團由于無法開立信用證,無法支付導致違約。目前,集團的棕櫚油業務已經停止,因為貨物已經被銀行抵押。”
在今年4月份出現了一次大豆進口商違約潮,除了昌華集團之外,違約的企業還包括山東晨曦集團、匯福糧油集團、山東光大日月集團和得利斯等企業,違約的大豆數量在50萬噸左右,價值約3億美元。當時,有數據顯示中國大豆進口合同違約規模創下10年來最高。
據路透社,年初至4月份,中國貿易進口商至少拖欠了50萬噸美國和巴西大豆貨款,金額約為3億美元。由于無法開具信用證,一些山東省糧食進口商無法按照合同支付貨款。在資金鏈趨緊,特別是決策者愿意承受部分影子銀行產品違約去泡沫的大背景下,中國大豆、橡膠進口商屢次出現撤銷合同。
信用證是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常用付款工具,如果銀行不對進口商開具信用證,意味著將無法完成付款交易。但信用證具有杠桿作用,一旦套出來的資金投資失利,不僅融資方面臨破產,銀行也要承受壞賬風險。
一些行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大豆進口商違約,是因為它們在利用進口獲得廉價資金套利模式破產。過去在信用證項下的銀行貸款利率最低只有2%,并允許延后幾個月還款。
今年5月份,面對巨額的進口大豆違約和涉嫌逃稅的調查,日本最大綜合商社之一的丸紅株式會社(Marubeni)在中國的擴張之路變得搖搖晃晃。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信貸風險激增,中國金融市場出現了數起違約。從銅、鐵礦石到橡膠、大豆,商品融資泡沫逐漸擴散。丸紅的一位高管坦言,在中國糧食市場經營的公司都將面臨一場“完美風暴”。
(關鍵字:鎳 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