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以來,國際鋁價從高位快速回落,令全球的大型鋁生產商都先后宣布了減產計劃;不過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俄鋁在8月底公布了具體的減產數額150,000噸以外,其他的似乎都已銷聲匿跡。究其原因,則是貿易商通過融資交易大量囤積鋁庫存的舉動、拉高了現貨溢價,進而使冶煉廠的虧損幅度要遠低于預期。數據顯示,亞洲地區的鋁進口升水幅度,在一季度時還是110美元/噸左右,但隨后就一路快速走高;截至目前,已升至240美元/噸上方。現貨的高溢價成了鋁冶煉廠的救命稻草,卻也限制了其削減產能的舉動。
而隨著9月份,美聯儲推出了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措施QE3,國際鋁價立刻迎來了一波大幅反彈;這使生產商的境況似乎又開始好了起來,口氣也就再次變得強硬。記得在4月下旬,嘉能可與俄鋁簽訂了一份長達7年的長期供貨協議;在當時,這份協議對俄鋁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為了使其能夠達成,俄鋁做出了很大讓步,為此其高層還產生過巨大爭議。不過眼下卻已時過境遷,自鋁價回升后,俄鋁就帶頭發出了很多反對貿易商壟斷操控鋁價的聲音;尤其是在前段時間更是宣布,其擬在2013年將會把所有的鋁供應合約改為浮動升水。而這一史無前例的舉動也被業內稱為可能將檢驗幾十年來的行業定價慣例,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歷來同意年度供應合同有固定的期限。當然貿易商的反擊也隨之而來,此后國際鋁價出現了加速下跌的態勢,目前已再度跌回1900美元附近,且再創年內新低似乎也成了一件大概率事件。
就目前而言,我們認為生產商與貿易商之間的爭斗,還是以貿易商占據明顯優勢;因為其有融資上的巨大優勢,可以在短期內任意操縱鋁價漲跌,進而來間接影響生產企業的經營活動;且這份可操縱的時間,在近年來隨著貿易商逐漸深入現貨業務,也呈越來越延長的趨勢,這使生產商的地位也相應的越發變得卑微。因此我們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鋁價仍將處于下跌態勢;雙方的爭斗在短期內或許會轉變成一場消耗戰;但就長期來看,生產商被迫就范的命運或難以避免。
(關鍵詞:鋁 俄鋁 庫存 美聯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