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余市把治理失去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重金屬污染,作為民生工程的頭件大事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來抓,采取村莊整體搬遷、修復廢礦植被、發展苗木產業等措施,著力推進環境綜合再造,初步探索出一條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
近日,記者來到新余市渝水區袁河街道辦事處迎嘉新村,但見整個村莊如詩似畫:一幢幢新穎的小樓房,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路,一棵棵挺拔的綠化樹……村民們告訴記者,迎嘉新村是由送橋村委盧家村小組等6個村莊遷過來的。過去,這幾個村莊散落在新鋼公司、江西第二化肥廠和新余水泥廠等多家企業的“夾縫”中,生存條件惡劣,“窗戶不敢開,吃水有股味,噪聲吵死人,征兵怕驗肝”,村民深受環境污染之苦。為此,新余市出臺硬舉措,把這些地處污染區內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小村莊實施了整體搬遷。如今,一個建房263棟、總建設面積達22.5萬平方米,可安置農民525戶的美麗新村出現在人們眼前。據了解,2008年以來,新余市累計投入6.15億元,對13個村實施了整體搬遷,共計917戶2200余人。今年,將完成新鋼公司廠區內最后2個村莊共417戶895人的搬遷任務。如今,已搬遷的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享受著藍天碧水。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余市較大規模地興起煤礦、鐵礦、金礦、鉛鋅礦開采,以及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已成為一座典型的重化工業城市。伴隨重化工業的發展,經濟快速崛起,也帶來了農村部分區域水質、空氣、土壤污染,重金屬含量超標,危及生態環境,危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生命健康。面對巨大的環境治理壓力,新余市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走綠色崛起之路。該市種植適用于觀賞、建材、工業原料的苗木,用于吸收、轉化、降解污染物,移除土壤重金屬,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目前,全市已引進10多家境內外林木種苗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苗木企業已發展到28家,集中連片開發的苗木基地13個。僅去冬今春,就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地上新種花卉苗木2.3萬畝,全市花卉苗木已達5.63萬畝。預計到2015年,全市22萬畝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和5600畝廢棄荒地、廢棄礦區,可以基本實現苗木全覆蓋。
在治理重金屬污染過程中,該市還實行強有力手段關停污染企業,截斷污染源。近年來,該市依法關停仙女湖、孔目江、袁河兩岸污染企業247家,并先后投入4.7億元,建成5個污水處理廠,在重點企業大力開展廢水、廢氣、廢渣、噪聲等24個治理項目的專項整治,工業企業向水體排放的鉛、汞、鎘、鉻、砷,以及向空中排放的有害氣體大幅減少,城區空氣質量由2007年的國家三級標準提高到現在的二級標準,2011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2天。該市連續6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減排任務,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和全省生態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