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地煉石油焦指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二季度開始地煉石油焦指標明顯的趨于高硫和高微量元素,硫含量3.0%以上的石油焦成為地煉的主產指標,釩含量達到1000ppm左右的石油焦也比比皆是。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地煉2A石油焦產量占比3%,2B石油焦產量占比8%,3A石油焦產量占比14%,硫含量小于2.0%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25%。硫含量在2.0-3.0%之間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35%。硫含量3.0%以上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38%。另外,彈丸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1%。
但是到6月份,地煉石油焦指標惡化明顯,其中硫含量小于2.0%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13%,較1月份減少12個百分點。硫含量在2.0-3.0%之間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24%,較1月份減少11個百分點。硫含量3.0%以上的石油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57%,較1月份增長19個百分點。另外,彈丸焦產量占地煉總產量的4%,較1月份減少3個百分點。
由此可明顯看出,上半年以來地煉中低硫石油焦產量明顯減少,高硫石油焦和彈丸焦產量大幅增加。但是石油焦作為煉化企業的副產品,石油焦指標的變化根源來自于煉廠原油的變化。
受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影響,二季度開始中國原油來源地分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自5月份開始俄羅斯成為中國進口原油最大的來源地。下面我們來看一下2022年初和年中原油進口來源地分布情況變化。
據數據顯示,2022年6月中國原油進口量3634.02萬噸,較上月減少1000.54萬噸,環比下降21.83%,同比下降19.2%。6月份俄羅斯原油進口量在728.59萬噸,當月占比20.34%,同比去年上漲9.43%。受俄烏局勢影響,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斷升級,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的價格優惠政策力度可觀,英國、美國以及中東等國家的原油銷往中國的量明顯減少,俄羅斯原油銷往中國的量增加。
俄烏戰爭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一度維持在100美元/桶以上的價格,但是國內柴汽油需求并不給力,煉廠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處于虧損狀態的煉廠不在少數。因此,性價比更高的原油成為地煉的首選。也就導致中國進口原油來源地的分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而導致地煉石油焦指標的惡化。
據預計,目前地煉石油焦趨于高硫高微量化的局面暫時難以扭轉,因此對于石油焦下游行業,尤其是鋁用炭素來說,原料采購難度越來越大的狀況短期將難以得到改善。
(關鍵字:石油焦 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