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油庫存量觸及紀錄高位的負面效應一度蓋過了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盡管利空因素暫時占據上風,但并不代表多頭力量正在削弱。可以看到,戰爭的火種從未熄滅。歐美綏靖政策變相慫恿助長了俄羅斯吞并烏克蘭的野心,國際原油價格會因局部戰爭危機浮現而再度走強。
面對庫存高企的現狀,上周WTI輕質原油價格承壓回落3.73%,止跌于100.69美元/桶,而獲益于俄烏兩國的潛在戰爭風險,Brent原油表現稍強,僅下跌0.14%,報收于109.61美元/桶。Brent對WTI的溢價水平由此升闊至8.92美元/桶。
被外界認為能夠有效平息烏克蘭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并未發揮預期中的效果。表現上看,地緣政治危機對原油產生的正面推動效應似乎正在減弱,但筆者認為,新一輪政局危機卻在醞釀,且這次所引發的不再是地緣危機的小打小鬧,而是實實在在的戰爭大沖突。
翻看二戰史會發現,現在所發生的事件與歷史驚人得相似。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只能犧牲掉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英、法、德、意四國首腦于 1938年9月底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條約,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英、法采取的綏靖政策非但沒有填飽希特勒的胃口,反而助長了其發動戰爭的野心。事實證明,沒過多久,德國就吞并了奧地利,而且還以波蘭人殺害德國人為借口占領波蘭。
此次歐、美、俄、烏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并未談及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僅表示要解除烏境內的非法武裝,此舉無疑是默認了將克里米亞割讓給俄羅斯。克里米亞不論所處的戰略地位、人口種族分布、經濟資源還是后來的公投獨立方式,無不與當年的蘇臺德地區相似。有部分學者認為,普京可能會在吞并克里米亞后,再以烏克蘭政府軍制造的“血腥犯罪行為”為借口,出兵進攻烏克蘭。俄羅斯《國防》雜志總編表示,俄國防部長已宣布在俄、烏邊境舉行新一輪軍演,以警告基輔政府在東部對俄族人實施的大屠殺行為,并揚言普京總統已被授權可以隨時出兵烏克蘭。而烏臨時政府總理則表示,俄羅斯正試圖引發全球沖突。并坦言在目前局勢下,很有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查看過去幾十年全球戰爭沖突案例,可以發現,每當戰爭危機浮現或者預期加重的時候,國際油價都會迎來一輪快速上漲行情。此次普京的戰略意圖極有可能與二戰時德國的進攻方略相同,俄、烏爆發戰爭的預期正在迅速升溫,國際原油戰爭需求可能會大規模釋放。
(關鍵字:原油 戰爭 庫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