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11年繁榮期的大宗商品市場在2013年慘遭滑鐵盧,而市場對2014年大宗商品走勢也普遍并不樂觀。
標普GSCI指數中的24種大宗商品至少有14種都會出現年度下跌,其中下跌幅度最大的是谷物類和貴金屬類商品:玉米暴跌超39%,很可能創下1960年以來最大跌幅;黃金是自2000年以來首個年度下跌,白銀也是30年來最差行情。
基金追蹤公司EPFR Global統計的數據顯示,投資者2013年以來從大宗商品基金中撤出341億美元資金,這個數字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
市場分析師們對2014年的大宗商品市場前景也是悲觀居多。高盛大宗商品研究部門主管Jeffrey Currie就表示,預計鐵礦石、黃金、大豆、銅等大宗商品價格還將顯著下行,所謂“超級周期”正在消失,建議投資者將未來12個月的相關產品資產配置下調為低配。
大宗商品碰不得?
這些年投資者們已經習慣于將部分資金長期配置在大宗商品領域,以便分散投資組合風險、對沖通脹,起到資產保值作用,但在瑞銀財富管理全球投資主管Mark Haefele和跨資產策略師Chris Wright看來,這種流行的策略性持倉行為未來將逐漸被拋棄。
他們的分析模型顯示,未來5年大宗商品波動性平均為18%,年收益率低于2%,按中期預測,這樣的風險調整后收益將低于任何其它資產類別。他們干脆建議投資者放棄長期商品投資。
巴克萊也認為,由于供應充足及美聯儲刺激政策收緊,2014年黃金和原油價格將繼續承壓,建議投資者避免對大宗商品大規模投資。不過巴克萊資本商品研究總經理Kevin Norrish強調,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已接近成本結構的支撐位,下跌空間有限——除了黃金和白銀,他認為黃金的前景非常負面,但基本金屬的前景可能相當積極。
2013年黃金已失去對沖系統性風險的地位,各種利多消息也無法令金價上漲,2014年主要經濟體通貨緊縮風險是金價最大威脅,在法興銀行分析師Patrick Legland看來,盡管亞洲和中東需求仍處于“穩定水平”,但從長期看,目前金價依然高估。
至于原油,北美蓬勃發展的頁巖油氣資源開發正在改變全球能源市場傳統格局。挪威銀行(DNB)石油市場分析師TorbjornKjus指出,非歐佩克原油的供應增長大大超過市場需求,將是導致石油價格在2014年下行的關鍵參數。
一片唱衰聲中,也還是有樂觀論調。澳新銀行就認為,盡管2013年大宗商品市場平均下跌8%,但隨著未來12個月全球經濟持續增長有效抵消供應上漲及庫存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預計2014年多數商品市場將得到改善,投資機構很可能在大宗商品市場重新建倉。該行全球首席商品策略師Mark Pervan稱,來自中國的需求前景仍是確定未來風險的決定性關鍵,預計未來幾年隨著一系列正面經濟刺激措施逐步提上議程,大宗商品市場將恢復信心。
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Fortescue Metals董事、黃金生產商國際資源集團副董事長Owen Hegarty也認為,全球對大宗商品還有持續數十年的良性、強勁需求,他預計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可持續增長的“新常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城鎮化進程將促進大宗商品需求。
但金融機構在原材料市場的地位已注定江河日下,英國石油公司等巨頭在大宗商品業務領域與銀行展開了激烈競爭。2008年排名前十的投行在大宗商品領域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40多億美元,去年僅為55億美元,今年這個數字可能更低。
能源上下游企業過去喜歡通過與銀行合作降低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隨著銀行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企業寧愿選擇英國石油、美國嘉吉公司、美國科氏工業集團等作為交易對手進行現貨市場風險對沖。
國際投行拋售大宗商品業務
摩根大通在2013年底前就出售旗下部分大宗商品業務達成協議的希望最終落空。
摩根大通計劃出售的業務部門有八個,包括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歐洲天然氣、基本金屬、煤炭以及Henry Bath Son金屬倉庫,相關業務估值33億美元,收購方將負責承擔被收購業務相關債務。
有約20個買家對摩根大通的大宗商品業務感興趣,希望收購全部或部分,最新加入潛在買家名單的是商品交易公司Castleton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與私募巨頭KKR,雙方欲聯手收購;此前被披露的還有私募巨頭凱雷集團,不過它并不打算收購摩根大通的全部大宗商品業務。
還沒有中國金融機構被發現在這場饕餮盛宴中現身。眼下這樣的投資機會正接踵而至。除了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正考慮出售現貨市場的大宗商品業務,包括現貨市場交易、運輸和儲存環節。
隨著美歐不斷加強的監管壓力,并不經營現貨市場業務的銀行也坐不住了,最大的玩家之一、位列大宗商品業務五大金融機構的德意志銀行就在去年12月中宣布,將關閉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業務,德意志銀行退出的領域包括能源、農業、工業金屬和紡織品交易業務,將保留貴金屬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數團隊。
此前瑞銀亦關閉了相關業務,撤離大宗商品業務的潮流似乎已勢不可擋。這一方面是因為新監管要求帶來的挑戰——沃克爾規則禁止自營交易、監管對銀行資本的要求和限制也在不斷加強;另一方面,整個商品板塊價格下挫,導致收益下滑。銀行在沒完沒了的審查罰款、令人頭疼的合規問題折磨下,無法再承受交易虧損的打擊。
中資爭奪大宗商品話語權
在外資行紛紛清理大宗商品業務的背景下,數家中資金融機構則一直積極準備參與海外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不過迄今為止出手都非常謹慎,從外資行手中接盤的規模也相當有限。
目前惟一公開的案例是法國外貿銀行退出大宗商品經紀業務,并對旗下英國NCM期貨公司清盤,廣發證券以凈資產額3614萬美元現金收購了NCM。廣發證券某負責人當時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明言:“現在就是他們退、我們進。”
業界一度風傳工行將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在倫敦的大宗商品交易業務,首次涉足原油、銅和其它原材料的國際交易市場,但至今尚無下文。
倒是國內的期貨交易所在最近數月新招不斷。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全球首個以實物交割的鐵礦石期貨,被認為是要幫中國鋼企叫板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爭奪讓自己吃虧多年的鐵礦石定價權。
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籌建國際原油期貨平臺,這將是國內首個國際化交易品種,海外投資者和企業均將獲準參與交易,增強“中國價格”的話語權。上海黃金交易所也正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建設離岸國際黃金市場,目標是使中國在貴金屬定價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對這些渴望與國際接軌的新交易平臺來說,最關鍵的是如何吸引到有質量的國際玩家,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娛自樂。
(關鍵字: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市場 大宗商品業務)